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仍未散去,但旅游市场回暖的趋势已非常明显。
不过,业内专家再次提醒,旅游投资偏好“大投资、大项目”的趋势仍在持续,要警惕旅游投资可能潜藏的风险和隐患。
据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博3日晚消息,“五一”假期第三天(5月3日),全国接待国内游客3094.4万人次,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124.3亿元。假期前三天,全国接待国内游客8499.7万人次,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350.6亿元。
上亿人次的游客,很大一部分是冲着青山绿水去的。人们踏青出游,也促成了生态产品的变现,完成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。
2020年5月1日,游客们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里游玩。摄影/章轲
随着生态产品变现路径日益清晰,近年来在整体投资下滑的背景下,旅游投资不减反增。
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《2019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》课题组介绍,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国旅游投资规模保持年均6.82%的增速,吸引了包括政府投融资平台、民营企业、非旅企业等的多元资本进入。
中商产业研究院近期的预测认为,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大,疫情过后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,旅游业将迎来“报复性”增长。
2015-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变化趋势(万亿元)。资料来源:中商产业研究院
4月28日,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举行的《2019-202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》报告发布会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介绍,作为最终消费、服务消费和综合性消费,旅游消费在消费提质扩容中具有特殊作用。
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,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.4亿人次,国内旅游收入5.6万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%和10%。旅游已经成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、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宋瑞同时提醒,红红火火的旅游投资热潮中,不乏理性思考和真实需求,但也存在一些隐忧。旅游投资偏好“大投资、大项目”的趋势仍在持续,“十亿元起步、百亿也不鲜见”的现象普遍存在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,在一些细分领域和局部地区,已经出现了投资过热甚至无序增长的现象。在特色小镇、全域旅游等概念方兴未艾的背景下,传统地产集团、资本市场的游资热钱借助这些“概念”,以旅游之名,行地产之实。
近年来,特色小镇、全域旅游等概念在各地盛行。摄影/章轲
调查发现,近年来,我国旅游景区行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。一方面,景区投资持续增长,景区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,景区投资额占据旅游总投资半壁江山以上;另一方面,一些景区效益持续下滑。业内流行着“十个景区八个亏”的说法。2019年,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,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,405家被取消等级。景区经营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等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。
“实际上,在近三年的《旅游绿皮书》总报告中,我们反复提出,要警惕旅游投资可能潜藏的风险和隐患,要警惕、避免一些旅游细分领域滑入‘过度投资—过度竞争—恶性竞争—行业受损’的泥沼,杜绝‘给房地产项目穿上旅游外衣’的现象。”宋瑞说,要加强对旅游投资的深入研究和全面统计,真正对接游客的实际需求,提高旅游投资的有效性,将资本市场的投资开发转化为旅游市场的消费增长。
“疫情后,旅游者的心理、预期、偏好、行为、方式、支出等等可能都会发生变化,这些变化对于后续的市场复苏或者行业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。”宋瑞说,在产业端,应研究疫后游客对高品质配套的需求,升级住宿、餐饮和旅游交通等服务。